新闻中心
「泛珠三角」、区域化与香港
发布于:2019-09-28
一、布景
「泛珠江三角洲 (泛珠三角)」是一个新的概念。由中共中心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于2003年末、2004年头提出。〔1〕 张氏建议的 「泛珠三角」,包括我国南方的九个省/自治区,别离是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和四川,以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这「9+2」区域的一个共通点,是它们范畴範围内包括珠江流域所掩盖的地域(图1)。不过,其间湖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珠江流域只掩盖很少一部分面积,在大部分人眼中,他们实践上归于长江流域。
泛珠三角是一个广阔的区域,不包括香港和澳门的九个省(区)的总面积达200.5万平方公里,佔全国20.9%,2004年人口4.55亿,佔全国35.0%;国内出产总值(GDP)46398亿元人民币,佔全国42.9%。〔2〕 2005年实践运用外资258.5亿美元,佔全国23.2%;固定资产出资22507.1亿元,佔全国25.4%。〔3〕张德江以为,泛珠三角概念的树立和执行, 将大大加强香港和广东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区域、以及整个「泛珠三角」各省区之间的的经济协作和彼此效果,削减区域之间的交易壁垒和资金活动的妨碍,然后树立一个广阔的泛珠三角一致商场,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开展。 自张氏提出这个概念后,得到不少论者支撑,以为有助加强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的竞赛力,也有助加强我国和东南亚国家的联繫,扮演着连接东盟「10+1」的桥头堡之人物。〔4〕
在张德江的建议下,广东省联同香港和澳门,以及泛珠所包括的其他省份,于2004年6月1-3日,别离在香港、澳门和广州举办第一届「泛珠三角区域协作与开展论坛」。与会各方代表在广州签定《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结构协议》。《协议》要就参加各方就以下四个方面推进协作开展:
1. 发明公正敞开的商场环境,促进出产要素的合理活动和优化组合。
2. 加强根底建造的和谐,推进处理开展进程中彼此相关的重大问题。
3. 发动和安排社会各界的一同推进,逐步构筑泛珠三角区域的出名品牌,增强区域全体的竞赛力和影响力。
4. 一同促进可继续开展。〔5〕
图1 泛珠三角示意图
《协议》签约各方一同以为,「泛珠三角区域协作与开展论坛」是推进区域协作的重要渠道,往后依照「一同主办,轮番承办」的方法,每年举办一次。《协议》也规则,树立「泛珠三角区域协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准则,准则上每年举办一次会议,年会在泛珠三角区域协作与开展论坛举办期间举办。伴跟着「论坛」一同举办的还有「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协作洽谈会」。第一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协作洽谈会」于同年7月14在广州举办。第二和第三届「论坛」和「洽谈会」别离于2005年7月在四川成都和2006年6月在云南昆明举办。
在《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结构协议》根底上,泛珠各方于2006年7月17日宣布《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开展规划大纲(2006-2020)》。拟定分阶段的作业方针。第一阶段是2005-2010年。首要打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品牌。第二阶段为2011-2020年。经过商场装备完成区域工业协作开展,构成东西部互动的和谐开展格式,不断提高本区域与东盟的沟通水準。〔6〕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结构协议》签定后,除了上述每年一次的「泛珠三角区域协作与开展论坛」暨「洽谈会」外,参加各方也举办了屡次多边和双方会议,并拟定多个多边和双方协议。其间,多边协议有:《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工业协作协议》(2004年11月18日,香港); 《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协作长沙议定书》(2004年12月11日,长沙); 《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协作协议》(2005年1月25日,北京); 《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协作协议》(2005年5月26日,广州); 《泛珠三角区域反走私协作协议》(2005年6月29日,广州); 《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协作协议》(2005年7月25日,成都);《关于「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资讯工业及资讯化协作的协议》(2003年10月10日,广州)等。〔7〕
二、香港政府参加「泛珠三角」的情绪
关于建构「泛珠三角洲区域协作结构」这样的一个安排,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特首)董建华和政务司司长曾荫权,从开端就给予充沛的必定和寄予厚望。以为泛珠三角的树立,有助于加强香港的金融、交易、物流和旅行中心的位置。事实上,第一届泛珠三角区域协作与开展论坛的开幕式与首日研讨会,就是在香港举办,并由政务司司长曾荫权掌管,特首董建华致欢迎词。董建华指出,泛珠三角区域协作与开展论坛的举办,「标誌着咱们国家至今最大规划的区域协作工程正式发动」。2005年头,董建华呈辞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不过,香港对泛珠区域协作的支撑,并没有因为特首的更易而有所改动。接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曾荫权,在成都举办的第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协作与开展论坛」重申:
「香港已下定决计活跃参加推进泛珠协作。『背靠内地,面向国际,担任联繫国家与国际的桥樑人物』是咱们的首要开展战略。咱们知道,要抓住内地特别是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敏捷开展的机会,使之成为提高香港经济开展的动力。咱们也坚信香港是这个区域裏较为兴旺的经济体,作为国际金融、交易、物流、资讯和效劳中心,让泛珠同伴充份运用香港的优势,能够对促进泛珠区域协作发挥重要和共同的奉献。」 〔8〕
在2005年的《施政报告》,曾荫权再度着重:「咱们将发挥香港的优势,协作泛珠区域的建造,扩展供给各类效劳,帮忙泛珠各个省区走向国际商场」 。一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决计在『一国两制』准则下,活跃参加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协作。」〔9〕曾荫权就任后初次拜访美国与联邦储藏局纽约分局会晤时,概述了促进香港和珠三角联繫的计画,并解说泛珠三角区域在经济协作方面的巨大潜力。〔10〕
香港除了签定上述多份多边协议外,与单个省区签定多份双方协议。包括:《琼港体育沟通与协作备忘》(2004年11月15日,香港);《穗港关于联合出资推行的协作协议》(2005年5月23日);《滇港体育沟通与协作备忘》(2005年5月27日,昆明);《江西广东香港三地软件企业协作备忘录》(2005年6月19日,南昌);《江西广东香港三地软件企业协作备忘》(2005年6月20日,南昌)等。〔11〕
能够说,包括香港在内的参加各方在曩昔一段时刻对建构「泛珠三角」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实体,作了很多的作业,效果也适当丰盛。不过,泛珠仍是一个簇新的概念,泛珠的创建,是否真的能够推进泛珠成员之间的经济与文明联繫,协助树立一个包括整个泛珠範围的一致商场,然后决议泛珠在我国和东亚区域以及全球的政治经济定位,还需求作进一步的学理探究;而香港-亚洲国际都会在泛珠中能够担任的人物,以及香港是否能够藉着泛珠的树立而稳固自身作为国际金融、交易、物流、资讯和效劳中心的位置,还需求进一步讨论。以下,我首要讨论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安排树立的政治经济含义和可行性,接着剖析香港在建构泛珠三角区域所应担任的人物。
三、「泛珠三角」与经济区域化
泛珠三角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加强泛珠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繫,以及加强「大珠三角」(包括港澳和广东省内的珠江三角洲区域)的辐射才干,拓宽「大珠三角」的经济内地。「泛珠三角」所牵涉的,仅仅一国之内的不同省份(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不过,这个概念,有点相似国际间的区域经济联盟(regional economic bloc)。为了了解泛珠三角树立的政治经济含义,或许,咱们能够从国际间的区域经济安排,得到一点启示。
1. 区域性经济安排
曩昔二十多年,国际经济呈现急速全球化;可是,一起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区域化或区域经济整合。〔12〕 事实上,在欧洲,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便有欧洲一同商场的呈现,到了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更开展成为欧洲一同体和今日的欧洲联盟(欧盟),逐步由经济整合走向政治整合;成员也由开始的6国,添加到现在的25国。除了欧盟外,ASEAN(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也由一个鬆散的政治安排走向一个区域性的经济联盟,于1992年树立AFTA(亚洲自在交易区)。差不多同一时分,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于1994年组成NAFTA(北美自在交易区);而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也于1991年组成Southern Cone Common Market。〔13〕因为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为独立关税区,就经贸关係而言,港澳被视作「外地」,从某一含义来说,2003年我国中心政府为协助香港和澳门本钱和专业效劳更简单进入我国内地商场而拟定的《更严密经贸关係安排》(CEPA),也可视作为一种自在交易区协议结构。
区域经济联盟的树立,旨在加强联盟内成员国之间的联繫,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各种交易壁垒,以及影响人力、资金和其他资源在成员国之间流转的各种办法和方针,然后树立一个跨国的巨大区域商场,达致在成员国之间量才录用、物尽其利、货畅其流。商场的增大,带来规划经济效益;出产要素的自在活动,有助于出产装备在整个区域经济体内的空间最优化。上述种种办法都有助于增强联盟全体在国际上的竟争力,推进各成员国的经济生长。不过,区域经济联盟有必定排他性。在增强出产要素和交易在联盟成员国间流转的一起,区域经济联盟的树立,某一程度上会减低各成员国和联盟外其他国家之间的经贸以及文明和军事联繫。
欧盟是一个很好的比如。欧洲一同体(European Community)和往后的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的树立,以及欧罗(Euro)作为欧洲一致钱银的呈现,大大添加了联盟国之间的交易和国外直接出资(FDI),一起也便利了人力本钱在欧盟区域的流转。这导致出产装备在整个欧盟区域内大幅度空间重组。为出产链各个环节的空间专业化(spatial specialization),供给客观根底。然后达致地尽其利,货畅其流,量才录用。很显着,欧洲一同体和欧盟的树立,关于促进欧洲经济开展,发生很大的效果。〔14〕 可是,欧洲一同体和欧盟的树立,特别是后者,使欧洲由支离破碎迈向一个一致的联邦国家的重要符号。在参加欧盟的一起,每一个成员国须要把适当一部分国家主权交给欧盟中心;并遵守欧盟中心所拟定的交际、金融、财政以及环保方针。
以下的比如能够阐明部分国家主权的交给,怎么使单个成员国与其他国家开展交际遭到约束。最近,不少欧盟的成员国期望给予我国彻底商场经济的位置,也有不少成员国情愿吊销自1989年天安门事情后对我国的军售禁令。可是,因为单个成员国对立,欧盟难以获得一个一致的定见;直到今日,不论是欧盟全体,仍是欧盟的单个成员国,依然保存对我国的军售禁令。
交际关係如此,交易关係也相同。国际交易安排(WTO)规则从2005年1月1日起,撤销一切纺织品配额约束。2005年头以来,欧盟各国从我国进口纺织品大幅度添加,这对单个具有必定数量纺织工业的国家,例如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构成适当大的冲击。这些国家要求欧盟中心代表一切成员国,从头对华施与配额约束。尽管,关于德国、英国等自身没用多少纺织工业的国家,配额约束很或许弊大于利,可是,从欧盟内部联合等考虑,也不便利对立。成果,欧盟终于于同年8月,与我国到达新的配额协议。一切欧盟成员国,不论自身有多少纺织工业,也不论自身是否期望更多从我国进口价廉物美的纺织品,而不从其他欧盟国家进口贵重而质量不必定更好的产品,也有必要遵守欧盟中心有关的规则。显着地,欧盟的树立,某一程度上约束了成员国与非欧盟国家之间的经贸关係,减低了欧盟各国和国际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易和FDI。
欧盟代表最高水準的国际性区性域经济整合。事实上,欧盟已逾越一般区域经济安排,而成为一个对一切成员国有广泛约束的邦联,有着适当高度的政治整合性。进一步的开展,就是往一个一致的欧洲联邦过渡。一般国际间的区域性经济安排,例如ASEAN和NAFTA,都比较鬆散,在可见将来也不会像欧盟那样构成一个邦联,也不会对成员国和其他国家拟订经贸协议构成太大的妨碍。可是,这些区域性经济安排仍是有必定排他性。透过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减免和交易以及出资壁垒的打破,这些区域性经济安排的树立,带来必定程度上出产装备在空间上的重组。例如NAFTA的树立,便有利于美国的企业更好地运用墨西哥相对廉价的劳工,在美墨边境设厂,然后推进美墨边境区域的工业开展。不过,这一起却减低了美国企业把出产工序往我国、越南等其他开展我国家搬运的动力。再者,美国政府也会设置慎重的监测体系,以避免其他国家的产品透过墨西哥,运用NFATA所赋予的权利,例如零关税或低关税进入美国。在必定含义上,墨西哥和其他国家的经贸关係,也遭到NAFTA所约束。
2. 「泛珠三角」:一国之内的区域性经济安排
上述区域性经济安排都是国际安排。在这个含义上,「泛珠三角」是一个很共同的区域性经济安排。这是 因为泛珠三角一切成员都不是国家,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不同省份、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当然,就人口、面积、出产量等目标而言,我国的一个省(自治区)适当于其他当地一个国家。并且,依据前史原因,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为独立关税区,更是世贸安排和亚太经合安排(APEC)成员,有着自身的移民控制方针和办法,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护照。在某种含义上,港澳享有「准国家」位置。香港和我国内地之间的鸿沟保安严密程度,比一般的国际鸿沟更高;而在2003年「个人游」(内地单个省市居民能够个人身份请求通行证往港澳区域旅行)方针施行曾经,我国内地居民前往香港,往往要比前往外国更困难。直到今日,「个人游」也只适用于单个省份和城市,对全国大部分区域的居民,前往港澳仍是需求处理繁複的手续。事实上,就资金流、人流、物流以及资讯流而言,港澳被视作我国「境外」。不过,泛珠三角内地的九个省区并不享有相似的高度自治位置,它们都坐落同一关税区之内,须遵守我国中心政府拟定的各种经济、外贸、金融、课税、社会、劳工、环保等方针。各成员省区之间并没有关税壁垒;理论上,各成员省区也不能够对其他省区树立比如倾销税、配额、营销管道规限等非关税交易和出资妨碍。已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还需树立这样一个一国之内的区域性经济安排呢?「泛珠三角」又能扮演什么样的功用呢?
尽管我国是一个单一制国家,可是自从变革敞开以来,当地政府的权利有所提高,成为推进当地经济的一个十分重要因素。事实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变革敞开之初,变革的一个首要内容,就是下放权利于企业和当地,以加强企业和当地政府的能动性,然后到达量体裁衣,加速当地经济开展的效果。当地经济建造的快慢,也成为点评当地干部体现的最首要参阅。有时分为了争夺当地利益,各级政府也会树立各式各样的妨碍,阻挠货品和出产要素在各个省份以致县市之间自在流转。各级政府也会为其所在地的企业扮演「保护者」人物,迫令在其辖区内的国家金融机构为境内的企业供给融资上的便利,并儘量满意境内企业的资源需求。为此,乃至树立各种关卡,阻挠当地资源的输出。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便因而而导致多个「资源争夺战」,例如 蚕茧大战,羊毛大战,棉花大战等。企业方面,因为来自中心的资源逐步削减,也愿意转而依託当地政府。单个学者乃至以为,我国呈现「诸侯经济」的状况。〔15〕 也就是说,当地政府与所在地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在权利下放的前提下,构成一个当地——企业综合体。当然,这对打破所谓「条块切割」〔16〕而构成当地与企业之间缺少互动联繫,增强一个当地内不同企业之间的联繫,然后建构区域的集聚经济和开展潜能,有必定的协助。可是,「诸侯经济」也代表着经济的空间切割,大大约束全国範围一致商场的构成,也大大约束全国範围内出产装备的空间优化。
在这个含义上,「泛珠三角」的树立,有助于加强各成员省区之间的协作,消除各成员省区间不同方式的交易和非交易壁垒,树立更广阔的「泛珠三角」区域商场,推进各成员省份的经济开展,减轻区域保护主义和「诸侯经济」的损害。不过,或许咱们要问:已然这九个省区都同归于同一国家之内,为什么咱们要把消除省区间交易和出产要素流转壁垒的极力,限制于「泛珠三角」九省之内,而不是把这个极力,扩展到全国範围,树立全国性的商场,更大範围内达致规划经济效益,和出产装备的空间最优化?而事实上,「泛珠三角」的树立,能够说是在更高层次上,树立更大规划的「诸侯经济」。上述国际性的区域性经济安排阅历阐明,一个成功的区域性经济安排,具有必定程度的排他性。产品和出产要素在成员国/区域之间自在活动,往往是需求建依据该等产品和出产要素,在成员国/区域和非成员国/区域之间活动的减低作为价值的。事实上,建构「泛珠三角」互动渠道并不是没有价值的,而是需求各成员省区支付很多的时刻、人力和资金投入。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各成员省区能够用于加强和其他省区联繫的力气不得不遭到约束。这意味着「泛珠三角」的构建,很或许会拖慢全国性一致商场的树立,削弱成员省区和非成员省区之间的关係。
再者,假定「泛珠三角」计画是成功的,逐步成为有必定安排性的区域性经济联盟,并因而使到 「泛珠三角」 全体竞赛力有适当程度的提高,而「泛珠」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共享构建「泛珠三角」带来的优点,并因而添加他们对泛珠的向心力。如此一来,为了抗衡「泛珠三角」的竞赛,也为了加强本省区的开展潜力,我国其他当地会不会见贤而思齐焉,纷繁效法,树立起其他相似的区域性经济联盟呢?变革敞开以来,我国逐步构成三大滨海经济圈。别离是以京、津、唐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以上海为首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及以香港和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已然广东省能够联同相邻以及更远的省区树立幅员广阔的「泛珠三角」区域经济联盟,为什么北京市不能够联同周边省市以及整个华北和东北区域的省区树立「泛北京」或许是「泛渤海」 区域经济联盟呢?又为什么上海和长三角其他省市不能联同长江流域各省市,树立「泛长三角」 区域经济联盟呢?假设真的如此,咱们不是三分全国,把我国划分红三个巨大区域经济联盟吗?经济联盟的构成,是不是代表在中心与省(区、市)之间,多了一层行政新的架构?而这个架构,与中心之间又有怎么样的关係呢?「泛珠三角」的建议者,有没有考虑这些问题呢?而这样的一个开展,也是不是咱们所喜爱见到的呢?
依据《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结构协议》,各成员省区是依据自愿准则参加。《协议》并没有阻挠任何成员参加其他区域安排。假设长江流域各省(区、市)真的要树立「泛长三角」区域协作安排,在「泛珠三角」内,基本上归于长江流域的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的省份,是否也能够成为「泛长三角」区域协作安排的成员呢?相同,又或许京津塘成功联繫华北和东北各省区,树立「泛环渤海」 区域经济安排。因为安徽、湖北等北部附近华北区域,该等省份在参加「泛长三角」区局安排的一起,是否也能够参加「泛环渤海」 区域经济安排?在可见将来,上述区域经济安排将坚持适当鬆散,并不会呈现像欧盟相同的有高度安排性和高度排他性的区域性经济联盟;至少,各区域安排间的鸿沟将十分含糊。这是否会限制「泛珠三角」这样的区域性经济安排所能发挥的效果呢?不论怎么样,越成功的区域性经济安排,越会开展成为有必定安排性的体系,也越会对其成员省份(区、市)发生必定的凝聚力,以及发生对非成员省份(区、市)的排他性。相似的开展,不单对建构全国一致商场晦气;并且,长此下去,也有或许导致更严峻的当地保护主义,乃至滋长当地主义的构成,对国家的一致构成威胁。
张德江是中共中心政治局委员,「泛珠三角」构建理应得到中心的认可和支撑。不过,就2006年3月16日全国人大经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大纲》〔17〕来看,我国中心政府好像对此有必定的保存。《大纲》用了不少篇幅议论区域经济(第五篇、共三章)。《大纲》也着重要健全区域和谐互动和协作机制,构成区域间彼此促进,优势互补的机制,鼓舞和支撑各区域翻开多种方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能、人才协作,构成以东带西,东中西一同开展的格式。要求兴旺区域採取对口协助、社会协助等方式,协助欠兴旺区域。
理论上,「泛珠三角」正是这样的一个区域和谐机制,构建的首要意图,就是要发挥珠江三角洲对内地经济的带动和辐射效果。可是,整个《大纲》并没有运用「泛珠三角」这样的一个提法,因而,也没有对「泛珠三角」给予任何必定和支撑。为什么呢?首要原因很或许是,假如中心明确地把「泛珠三角」作为国家区域开展以及行政区划方针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份的话,那么,中心将很难回绝上海或许北京提出构建「泛长三角」或 「泛环渤海」 区域协作安排的要求。成果,正如上述,中心政府期望建构全国一致商场的期望反而因而而失败。或许,只需「泛珠三角」坚持一个适当鬆散的安排,也只需「泛珠三角」《协议》的执行,真的能够协助「构成以东带西,东中西一同开展的格式」的话,中心政府大概会默许其存在。可是,很难期望中心政府会把「泛珠三角」写进正式方针内。
四、构建「泛珠三角」对香港的含义
香港是我国最大的金融中心,也是「亚洲的国际都会」。事实上,依据美国学者David Meyer 的剖析,早在19世纪末,香港便担任着这样一个人物,为我国和东南亚和南亚区域的首要交易和金融桥樑。〔18〕 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我国着重自给自足,也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对我国採取禁运和封闭方针,香港缘由际遇,敏捷从一个以转口交易和金融效劳为主的港口城市,改动成为一个国际上的首要轻工业出口製造中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的变革敞开为香港带来新的机会。香港的工业敏捷往附近的珠江三角洲区域搬运,香港从头成为一个以转口交易和金融效劳为主的港口城市。当然,这并不是说,香港回归到曾经的起点。在某种含义上,直到今日,製造业依然是香港的一个首要的经济支柱,香港的厂商,绝大部分依然以香港作为企业的行政总部。有关的出产、营销、出资、融资决议计划,以及企业的对外联繫作业,首要仍是在香港进行。仅仅「在香港製造」(made in Hong Kong),变成「由香港製造」(made by Hong Kong)算了。〔19〕
不过,跟着我国变革进一步深化,也跟着我国经济继续敏捷开展和对外经济活动高速生长,自开埠以来就是香港生命线的转口交易和金融效劳业得到很大的提高。 特别是后者,自八十年代以来,阅历了一个从量变到突变的进程。今日,我国内地的大型国有和民营企业,争相在香港的股票商场上市。2004年香港新上市的公司共49家,透过初次上市集资金额达港币927亿元,成为仅次于纽约的全球第二大集资额金融中心。〔20〕 2005年,不遑多让,该年10月上市的我国建造银行的集资额就是该年全球最大的,达港币624亿元。〔21〕 2006年,透过初次上市集资的包括全国二大银行我国银行和第一大银行我国工商银行,后者的集资额更创全球前史新高。全年港交所集资金额达43.8亿美元,超越纽约而仅次于伦敦,再次成为成为全球第二大集资商场。〔22〕今日,不少无足轻重的我国国有企业以及快速生长的民营企业都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有痕迹显现,不少台湾的企业也期望在香港上市,以提高企业的国际位置。尽管方针上,我国政府是要把上海建构成为我国的金融中心,可是曩昔几年的开展,却阐明我国以及整个东亚区域的金融中心,就在香港。
为此,不光以香港为基地的企业,北望神州,极力翻开我国内地商场;曩昔的一段日子,很多的跨国金融机构和有关企业,包括银行、证券、稳妥、管帐、财政剖析、法令等公司,进驻香港,以便为我国内地以及附近的亚太区域国家供给效劳。其他类型的跨国企业,也有往香港会集的趋势。香港成为仅次于我国内地,整个亚洲区域外来直接出资第二大的国家/区域。〔23〕 以香港作为亚太区域总部的跨国公司数目,由1991年的602家添加到2005年的1167家;而于香港设置区域办事处的公司数目,更由1991年的278家急增至2005年的2631家。〔24〕 所牵涉的除了与金融效劳有关的职业外,也包括採购、物流、通讯、新闻媒体、建筑设计、各种工程谘询、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高增值效劳职业。而效劳的目标,当然包括香港本地;但更重要的,不论是香港本地的企业,或许是跨国企业,越来越垂青我国内地商场。单个职业的效劳範围,特别是一些比较小的本地公司,会集在附近的珠江三角洲。但更多企业把目光投放到整个我国以及整个亚太区域。
很显着,香港的生计和开展,首要看香港能否为我国以及整个亚太区域供给各种高增值效劳。就香港而言,任何能够增强与周边区域往来的办法和方针,都是值得推重的。在这个含义上,咱们值得活跃地参加「泛珠三角」计画。因为前史原因,香港适当一部分人,包括香港政府的高级官员,对以共产党主政的我国政府抱有适当大的戒心;他们一起也瞧不起今日的我国社会和文明,尽管他们流着我国人的血。对他们来说,香港的回归,是无可奈何的。所谓「一国两制」,最好只谈两制,不谈一国。有或许的活,香港应儘量跟我国坚持必定间隔,才干保使香港比较「先进」的准则和法治精力,避免遭到「落后」、「愚蠢」和糜烂的我国所污染。
事实上,香港特区政府在回归初年,并没有因回归而活跃加强与我国内地的联繫,反而处处设防。比方说,每天稀有十万人往复香港和深圳之间。不少香港人需求在深圳(或许在附近的广州和东莞)作业到夜晚才回港,也有不少香港人的家就在深圳,需求晚上很晚才回深圳的家,港深之间二十四小时通关的需求很大。可是,即使是这样一个显着的通关需求,也迟迟得不到香港政府的活跃回应。香港各界,就港深建二十四小时通关的问题,争辩经年,单个论者乃至乎以为二十四小时通关,会严峻冲击香港的房地产商场和零售业,晦气香港的经济。直到2003年1月27日,二十四小时通关,才在皇岗-落马洲口岸得以施行。〔25〕
香港政府不热心加强香港和内地联繫的心态,要到前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辞去职务,才有比较显着的改动。前特首董建华2002年连任后,花了很大的极力,从头构建香港和内地的关係,特别是大力加强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联繫。放置多年的伶仃洋大桥(现称港珠澳大桥)计画,从头放进议程,并且,更与曾经内地热、香港冷的状况不相同,这次是由香港自动提出的。这正反映了香港政府思想的改动。CEPA的签定与CEPA内容不断扩展和充分,「个人游」方针的推出与深化,能够说,都是董建华向中心政府争夺的成果。当然,中心政府自身也乐见香港和内地联繫的加强。港人对董建华的点评大多很负面。可是,我却以为,董建华对打通香港与我国内地之间的流转经脉,构建香港成为一个面向我国以及整个亚太区域的高增值效劳中心,使香港成为有真实含义的「亚洲国际都会」,功不行没。
自从张德江提出「泛珠三角」这样的一个构思后,便得到以董建华为首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活跃回应,而首届「泛珠三角」协作与开展论坛就是在香港举办开幕式。上文指出,香港政府在首届「泛珠」会议后,短短的一年多时刻,便签定多项「泛珠」协作协议,範围包括出资推行、根底建造、环境保护等;而香港政府也屡次组团拜访「泛珠」区域的多个省区和城市。这些活动,关于增强包括政府官员内的香港各界人士对我国内地的了解,协助香港的企业界(包括在港的跨国公司)进军内地商场,以及促进内地企业界运用香港作为进军国际的跳板,有必定的效果。事实上,我国中心政府信任也乐见香港这么活跃参加国内的业务,这对添加港人的国家认同,也有必定的协助。
不过,要指出的是,香港的内地,特别是关于金融、法令、管帐、会议等高增值效劳职业,并不限制于「泛珠三角」,而是要面向全国以及全亚太区域。咱们活跃参加「泛珠三角」的一起,有必要统筹我国和亚太区域的其他当地,避免捉襟见肘。再者,咱们有必要十分当心和慎重,要注意到区域经济联盟,即使是一国之内的同盟包括的排他性,以及区域经济联盟树立而导致的空间切割状况,避免误闯禁区。这一点,十分重要。咱们关于我国内地各个省区之间,以及各省区和中心政府之间的互动关係,能够说毫无知道和阅历;咱们与「泛珠」省区树立比较亲近的关係的一起,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省区的联繫。否则的活,咱们有或许成为损坏建造全国一致商场的罪人。这当然并不是咱们所情愿见到的。
注 释:
〔1〕 张德江《协作开展、共创未来》。宣布于泛珠三角区域协作与开展论坛。2004年6月1日。香港。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页: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5/indexch.htm
〔3〕泛珠三角信息网:http://www.pprd.org.cn/shuju/fz/200606/
〔4〕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打造泛珠-东盟更严密经济圈〉。《南方日报》2005年11月9日。马跃〈泛珠三角洲和东盟区域板快的经济互动与整合〉。见本书第xx章。
〔5〕《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结构协议》。2004年6月3日,广州。
〔6〕《泛珠三角信息网》(http://www.pprd.org.cn/)
〔7〕有关协议,详见《泛珠三角资讯网》(http://www.pprd.org.cn/hongkong/)。括弧内为签约日起和当地。
〔8〕行政长官在第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协作与开展论坛的致辞全文。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2005年7月25日。
〔9〕曾荫权《强政励治、福为民开》。2005-2006年施政报告、83-85段。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2005年10月19日。
〔10〕《证券时报网路版》2005-10-26 09:54:30。
〔11〕同上。
〔12〕袁鹤龄 (主编)《全球化Vs区域化:亚洲区域经济开展的关键与应战》。第八届中华经济协作体系国际会议论文集。台北:若水堂,2003年。林华生、饶美蛟(主编)《东盟、日本与我国人:区域经贸协作》。新加坡:国际科学出版公司,2003年。
〔13〕Peter Dicken, Global Shift: Reshaping the Global Economic Map in the 21st Century. 4th Edition. London: Sage, 2003, pp. 148-49.
〔14〕同上,页151-155。
〔15〕沈立人、戴园晨《我国诸侯经济的构成及其坏处和本源》。《经济研讨》,3 (1990):12-67。
〔16〕「条条」 指个中心部委属下的企业;「块块」指各个当地。
〔17〕我国中心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18〕D R. Meyer, Hong Kong as a Global Metropolis.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9〕S. Berger and R. K. Lester, eds. Made by Hong Ko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0〕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Jan 10, 2005.
〔21〕《成报》2005年10月21日。
〔22〕China Daily, 4 January 2007, p. 15.
〔23〕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网页(http://www.info.gov.hk/censtatd/eng/hkstat/fas/other/)。
〔24〕同上。
〔25〕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处新闻公报。2003年1月8日。
(作者: 李思名,香港浸会大学地舆系讲座教授、我国城市与区域研讨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