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要注重对“台湾主体认识”的研讨和引导
发布于:2019-07-13
陈水扁在阅历“三合一”推举惨败后,闭门好久,苦思对策。这让有些人以爲陈水扁吓得魂飞天外了,跛脚了,成了缩头乌龟了,更有人认爲民进党溃不成军了,国民党定能夺回政权了,所以有些人盲目乐观起来了。
通过一段冗长的缄默沉静后,陈水扁抛出了“元旦文告”和“新年说话”,采取了新的自动进攻。他遽然大谈“台湾主体认识”,説要推广“台湾主体认识路綫”,接着提出“活跃办理,有用敞开”及“自下而上的宪改”,又以“国家认同”爲由提出废弃“国统会”与“国统纲要”,爲两岸投下了一颗震慑弹。他公开背离“四纷歧没有”的许诺,让世界下跌了一地眼镜,“急独”爲他拍手,民进党也不得不爲他“背书”,在野党在他的“台湾主体认识”幌子下,竟也没有反制的才干,连美国也无法于他,使他暂时脱节了危机。
陈水扁的一系列动作,是不是只是爲了脱节“三合一”推举后的危机,假如咱们只是这样看待他,未免太小看了他的妄图。特别他大打“台湾主体认识”牌——这个咱们不熟悉的新概念,又意欲爲何?因而,咱们应加强对“台湾主体认识”的研讨和引导,这是新时期对台奋斗的新特色和新需求。
一、陈水扁爲什麽要祭出“台湾主体认识论”
陈水扁在“元旦文告”到“新年说话”,以适当的篇幅着重了“台湾主体认识论”,并把这种认识上昇到他未来即将遵从的一条“路綫”,这不是他心血来潮的随意胡诌,而的确是精心炮製了一条新路綫,来替代原有的“台独路綫”,妄图製造一个新的游戏规则,来从头掌控台湾的言论权。
“台湾主体认识”是李登辉执政的十二年期间,精心製造的一种新的“台湾认识”,陈水扁执政后又持续加以铸造,中心是刻画一个台湾的“国族观”。它的基调是:凡日子在台湾、认同台湾的人都是新台湾人,新台湾人是台湾的主人,台湾是一个实际“独立”的国家,台湾的利益与命运应该由2300万新台湾人决议。这样的论说,较“台独路綫”更有商场,简直80%以上台湾民衆拥护这样的论说。
2004年始,李登辉安排“激独分子”开端编撰系列“愿景·台湾”丛书,来“提昇台湾的主体认识,建立对台湾国家的认同”,爲“台独”製造理论。其间要害的一本书叫《台湾主体性的建构》,由李永炽、李乔、庄万春、郭生玉编撰,他们胡诌拼凑出一套“理论”,説400年来,台湾一向被外来人操纵,“没有自我存在的主体性”,直到“停止戡乱后,台湾已清晰地脱离我国内战体系,现已不再是‘国共内战’的一环”,台湾开端“切离我国,单独走自己主体之路”,“台湾认识逐渐替代我国认识,成爲台湾民意的干流”,“台湾要主体化、一体化,有必要‘去外来化’”(李永炽:《台湾主体性的建构》2004年出书。)。李登辉倡议的“心灵变革”、“新台湾人”、“生命一起体”等,就是要台湾人从心灵到精力,从我国认识转换成“台湾认识”,取得所谓“近代个人主体”,构成在台湾岛内寓居的全部台湾居民对台湾的自我认同,然后构成一个“生命一起体”,构成以台湾爲中心的国家认同。1990年后,台湾通过政权的“本土化”、准则的“化”,逐渐构成了有别于我国大陆的新准则与新政权,公民有了新的日子方式,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台湾主体认识”就是从这时分萌生起来的。
这个“理论”较急进的“台独理论”更具逻辑性与欺骗性,它从前史、地舆、文学、社会、政治各方面来论说台湾主体性构成“必然趋势”,它供认台湾人大都来自我国大陆,台湾一向是外来政权的附庸(包含我国大陆的郑氏、满清、蒋氏的控制),“台湾自古以来,没有自己的国家,更没有自己国家的传统”,登岛的人皆冒“六死、三留、一回头”的险阻,“成爲无国的岛民”。因而“台湾的土地,就成台湾人的一起生命”。所以,“唯有台湾人不分早到晚到,不分族群、外省和本省,人人心中有台湾,对台湾有激烈的认同感,国内的族群敌对,统独纷争纔可消除,也才干凝集‘台湾生命一起体’的情感,团结一致捍卫台湾的安全,爲台湾永续开展而支付”。(李永炽:《台湾主体性的建构》2004年出书。)这“理论”较新近“台独”製造的“台湾自古不是我国领土一部分”,“台湾人不是我国人”,“台湾文明不是我国文明一部分”等极点“理论”,有更大的空间,更简单被大都人认同,在野党也没有反制的理论,所以更具风险性。
陈水扁在“元旦文告”与“新年说话”中,就是依据以上“逻辑”宣扬“台湾主体认识路綫”,他逥避了民生问题与经济问题,逥避了系列弊案的职责,逥避了民进党对他独揽大权实施一言堂的批判,却大谈“台湾意象”与“台湾精力”,称“曩昔被外来政权视爲忌讳的‘台湾认识’逐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在公民的心中健壮,以台湾爲中心的主体认识脱节了前史的窠臼与政治的教条,发源于2300万公民对自我的认同、土地的情感,以及命运与共的体会”,“台湾是咱们的国家,土地面积36000平方公里,台湾的主权归于2300万公民,并不隶归于中华公民共和国,台湾的出路只要2300万台湾公民才有权决议”,“台湾主体认识路綫是咱们有必要坚持的路綫”。(以上引文均摘自陈水扁:2006年《元旦文告》与《新年说话》。)
陈水扁避难好久,遽然拿出“台湾主体认识论”上阵,他意欲爲何?我认爲他最少有十大妄图:1.扩展支撑率。他知道“台独”路綫的支撑率仅二、三成,而“台湾主体认识论”则高达八、九成支撑率;2.让台湾民衆认同台湾。祭出“台湾主体认识论”,有助于改动岛内认同紊乱,使大都人认同台湾,然后孤立认同我国的实力;3.强化台湾是个实际独立的国家概念;4.凸显台湾出路应由台湾民衆自行决议的认识;5.爲“废统”找到理论依据。“国统会”与“国统纲要”存在,意味台湾的未来只能走一致的路途,不契合“台湾主体认识”,因而应该“废统”;6.爲“公投制宪”铺平路途。“公投”、“修宪”、催生“新宪”,皆与“台湾主体认识”精力相合;7.夺回两岸关係的主导权。反制我《反割裂国家法》出台后的自动局势;8.重控岛内言语权;9.爲2008年大选铺平路途,反制马英九的人气;10.投合激独分子建议,争夺“台独”底子教义派的支撑。
由此可见,陈水扁在上一回合与咱们比赛失利后,开端用“台湾主体认识路綫”向咱们建议新一轮进犯,他用“台湾主体认识”替代以往“本省与外省”、“爱台与卖台”陈腐论说,妄图挟广阔台湾民衆爲人质与大陆摊牌,使他不至于“跛脚”,也能够搬运视綫,脱节危机,在置我国于死地的战略中而使扁生。这将是往后两岸关係比赛中出现的一种新特色,对此咱们不能不有所警惕。
二、台湾认识-“台独认识”-“台湾主体认识”的成因与异同
“台湾主体认识”这一概念,是一个十分杂乱的前史与实际的混合物,它构成的时刻并不长,“台独”分子自称只是从1990年李登辉上台到陈水扁执政这十七、八年间构成的一种新认识,它与“台湾认识”有所不同,与“台独认识”又有所区别。这裏咱们首要特别要注意前史要素对它的影响。
陈孔立教授在他的《台湾学导论》着作中详细剖析了台湾前史对今天台湾的政治影响,也细緻剖析了前史要素对台湾民衆心态的影响,这两个问题是咱们长时间忽视的问题。陈孔立説,台湾前史有几个有别于我国大陆的特色——它是一个移民社会,与祖国大陆比是一个开发比较晚的区域;它曾成爲荷兰与日本殖民地,屡次被逼与祖国别离;近几十年实施着与大陆有其他政治准则与日子方式;它是一个海岛,因而具有海洋文明性情;它的政权改动频频,它构成了多元文明;近年来走向了本土化路途……等等。
台湾前史的特别性,也构成了台湾民衆特别的“团体回忆”,当然其间也有人趁机僞造的部分“前史回忆”,全部这些回忆造就了台湾民衆特别的心态。陈孔立教授将这些心态归纳爲——1.悲情心态。如“亚细亚孤儿”、“二等公民”、“祖祖辈辈受外人欺负”等;2.出头天心态。如“要当家作主”、“要独立”等;3.台湾人优异心态。如“台湾比我国大陆早世界化”、“台湾比大陆前进”、“台湾是新式民族”、“台湾比大陆富足”、“台湾比我国和自在”等;4.小国寡民心态。如“台湾能够独立自産,不用受制于人”、有“自卑感”与“自负感”等;5.对我国的“亲切感”与“疏离感”。如“自认爲是唐山人”、“祖国不要咱们了,我怎麽能再自称我国人”等;6.对日本、美国的杂乱心态。如对日本控制的“敌对性”,又对日本控制比其时大陆前进的“亲近感”,以及对美国的“亲近感”及“疏离感”等;7.杂乱的统独心态;8.不合的“认同认识”等等。
台湾民衆这样特别的阅历与心态,构成了“台湾认识”,这种认识,首要是日据年代抵挡日本高压控制,今后是威权年代抵挡国民党独裁控制,前者是表达“台湾不是日本的台湾”的合理诉求,后者是敌对“外省人”对台湾“本省人”的“独裁控制”。因而“台湾认识”能够归纳爲——“有传统乡土的‘台湾认识’,有殖民控制下的‘台湾认识’,有自觉无依无靠的‘台湾认识’,有以怨怼惊骇爲起点的‘台湾认识’,有寻求当家作主的‘台湾认识’”。(李秘:《“台湾认识”论析》,《东亚丛书之九——勇于执守》第160页,2005年12月。)正如宋楚瑜所説,“台湾认识是长时间前史头绪中天然构成的一种认同台湾人跟土地的情感”。而李登辉与陈水扁却将“台湾认识”和“出头天认识”引向了“台独认识”,他们着重“台湾优先”,“台湾是一生命一起体”,“台湾是台湾人的台湾”,“台湾命运应由2300万台湾人决议”,将“台湾认识”改动成一种“去我国化的认识”。但是公开支撑“台独”的人究竟有限,所以他们又把这全部提昇爲“台湾主体认识”,要它变成整体台湾人的认识,乃至要变成一条有必要走的“路綫”。这是将台湾民衆绑到“去我国化”的“台独”列车上,驰向风险的深渊。
“台湾主体认识”在今天台湾认同率的确比较高,陈水扁宣告“终统”,民衆的敌对率一直在50%以上,而对他提出的“台湾出路应有台湾2300万公民来决议”的“台湾主体认识论”的支撑率,却较二月份上昇近一成,达81%,(《66%民衆建议保持实际》, 台湾《中央日报》2006年3月6日。)因而陈水扁将这作爲新的“神主牌”。构成这现象,有李登辉与陈水扁执政后,精心肠将台湾作爲一个独立的国家加以刻画,又从教育、文明、前史各个方面篡改史实,炮製前史回忆,通过十六、七年薰陶,给予了台湾民衆一个新的“国族观”。这个“国族观”就是陈水扁“元旦文告”所声称的“台湾是咱们的国家,土地面积36000平方公里,台湾主权归于2300万公民,并不从属中华公民共和国,台湾的出路只要2300万台湾公民才有权决议”。他这样的话台湾民衆之所以不敌对,并不是台湾民衆支撑“一边一国论”或“一中一台论”,也并不是都支撑“台独”,而认爲这是对两岸实际的某种客观表述。今天台湾,人们动辄将台湾称爲“国家”,如回台湾是“回国”去,离台湾是“出国”去,有意无意地産生了台湾实际上是个“国家”的国家观念,这也反映了台湾民衆对自己具有一个合理身份的渴求,至少在一致前,台湾的政治地位是什麽,台湾民衆的身份权利是什麽,他们一直要讨一个説法,避免糊裏模糊地被“一致”了,他们将这种不明不白的“一致”视爲“吞併”。
陈水扁正是使用这样的民意,称提出“废统”或“终统”是契合台湾民意。今天台湾,连马英九也供认“台独”与“一致”都是台湾民衆的选项,那麽“国统会”与“国统纲要”就是约束了公民的自在选择,定论天然是“国统会”应废。而进一步“修宪”与“制宪”,也被渲染成是台湾民衆的崇高权利,应该交公民公投决议,催生一部“合时合身合用的新宪”,也是代表了“台湾主体认识”,谁敌对就是反民意。陈水扁就是準备拿了“台湾主体认识论”,向2008年大选前进,妄图以此从头掌握台湾的言语权与主导权。而在野党虽然成功地破了他“爱台-卖台”论,但在“台湾主体认识论”前却无力反制。马英九虽有炮製新“台湾论说”的计划,妄图建立有别于民进党的新论说,但至今没能构成自己的政纲,也曾提出过“先衔接台湾,再衔接我国”论说,但仍不能给迷途中的台湾民衆一个新方向,因而只能在陈水扁拟定的游戏规则中“随扁起舞”,有时则是“拿香跟了拜”。台湾民衆十分无法地在不知不觉中被陈水扁带往“台独”的深渊,他们并不清楚“废统”是废了“一个我国”的根底,“公投制宪”是“法理台独”,是把“两岸同属一个我国”的法理根底损坏殆尽,两岸平和一致的根底将损失,将迫使大陆武力平叛。他们更不知“台独”将使中华民族巨大复兴时机损失,也是将台湾民衆真实的意气昂扬时机损失,台湾民衆将从一种“悲情”走向另一种“悲情”,这是他们始料未及的。
三、应将“台湾主体认识”容纳到中华民族巨大的复兴大业中去
台湾民衆特别的前史遭受,加上在李登辉、陈水扁执政十八年来推广的“本土化”与“化”运动,由“本土化”而“去我国化”,由“化”而“民粹化”,的确让台湾民衆有了当家作主感,乃至沉浸于“当家作主”后的疯狂之中,这种疯狂让不少人分不清对错界綫,以爲台湾人有权向大陆説不了,而对这种成果考虑甚少,他们没有认识到政治人物故意製造“统独”、“族群”、“省籍”、“台湾认识”、“台湾主体认识”是爲骗得选票,台湾民衆只是被他们从一种“悲情”被误导到另一种“悲情”。台湾民衆还没有认识到——“我国是包含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我国公民的我国,大陆是包含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我国公民的大陆,台湾也是包含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我国公民的台湾,任何触及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有必要由两岸13亿公民一起决议”。而不是陈水扁所説的“台湾是台湾人的台湾,台湾的出路与命运应由2300万台湾人决议”,这是违背常理的,也是违背世界最少準则的,这对13亿大陆骨肉同胞是很不公正的,必然会遭到敌对的。一个在十六、七年中织造起的“台湾主体认识”,要改动台湾自古是我国一部分的前史实际,要改动世界公认的“一个我国”准则,是傲慢与风险的,也是不可能达到意图的。而当时两岸关係的风险在于,今天台湾李登辉、陈水扁之流仍有幡弄认识形态的空间,虽然李登辉与陈水扁的光环已大大昏暗,已不是当年被半数以上人推重的“之父”和“台湾之子”,他们的人品与政治操行都很丢人,支撑率从最高时的70%以上降到了10%之多,但他们用“台湾主体认识”推进“公投制宪”,他们煽动敌对我国,仍有商场,这个前史时期是两岸风险高发期。台湾民衆终究觉悟没有构成,两岸关係仍有失控风险。但咱们不能因爲有风险,就去声讨台湾同胞,去雠视台湾同胞,去站到他们敌对面去。应该看到他们是受害者,也是未来停止危机的主体,咱们仍要寄期望于他们。但这不是消沉的期望,而是要活跃地去改动他们的认同,协助他们拨乱兴治,拨乱反正,用咱们更夸姣的举动与实际去促进他们觉悟。
台湾是一个推举社会,全部都是爲了权利,全部都是爲了推举,这是政治人物的首要任务,爲了选票,政客故意使用“前史”、“悲情”、“主体认识”、“统独”去争夺选民支撑,每一次推举都使用民族主义去挑动支撑者心情,成果让台湾社会割裂及族群敌对,“导致人与人之间、人与党之间、政治人物与政治人物之间决心机制彻底溃散,台湾也就失去了向心力”,“台湾的政治人物与媒体只关怀内部的权利分配,却不关怀整个世界、亚太区域的局势改动”,不管蓝緑他们只关怀权利分配问题,“都没有爲国家的未来展望有哪些清晰而具前瞻性的考虑,没有未来,当然也没有期望”。(胡忠信:《新台湾文明》,2005年出书。)台湾政治谈论家胡忠信説:今天“台湾的政治人物有三个十分丧命的缺点:榜首,没有学习怎麽处理纷争;第二,他们忘了在国家利益爲条件之下,应该学习怎么达到一致;第三,忘了自己所扮演的典範效果”,(胡忠信:《新台湾文明》,2005年出书。)所以公民成了他们的献身品。正如国民党发言人郑丽文所説:陈水扁“永久只是爲了成果他自己,永久都是‘献身大我,完结小我’”。陈水扁口中的“台湾主体认识”、“公投制宪”……无不是爲了他自己,意图是搬运敌对,製造紊乱,乱中获利。今天的台湾正如岛内学者所言:是一个漂流的不知漂向何方的、没有中心价值的社会。
对台湾同胞今天的境况,对台湾同胞的“前史情结”、“悲情认识”、“台湾主体认识”,咱们应予怜惜与了解。胡锦涛主席劝诫咱们:“不管在什麽情况下,咱们都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而且设身处地地爲他们考虑,想方设法照料和保护他们的合理权益”。要化解台湾同胞的这种认识,任何粗犷的言语与举动,明显都杯水车薪,只会火上浇油,而是要加以耐性引导。台湾的前史与政治实际,造就了“台湾主体认识”,大陆的前史与政治实际,造就了大陆的“民族主义”,构成了以我国现代化爲中心的民族复兴运动,两岸不同遭受构成的不同认识,但这两种身份认识并不是絶对敌对的,而是应该彼此尊重与容纳,中华民族的巨大复兴,也是台湾的一个复兴时机,要设法让两岸同胞在一起开展的进程中构成新的一起回忆,造就新的认知。要让广阔台湾同胞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感受到巨大的好处,逐渐改动以台湾爲中心的心思,将视界与利益融入到大中华的复兴之中。
今天台湾没有一个正确的中心价值,没有一个清晰的开展方向,乃至没有决心,也没有期望,只要一部人却怀着莫名的疯狂,以敌对祖国爲荣,但他们中有不少人的疯狂也开端冷却。至于台湾与大陆应该怎麽坦白面临曩昔与未来,怎麽构建一起命运发明一起语言,怎麽去一起构建一个背信弃义的生命一起体,怎麽去刻画一个相等互利的健康的两岸关係,怎麽以更大的胸襟去彼此容纳,怎麽去共建一个更大更高的一起的中心价值……这些问题远远没有被注重,也没有加以研讨与沟通,乃至都没有好好想一想。人们误以爲两岸关係就是一个统独关係,就是“一个我国”与“一中一台”之争,就是无休无止的口水战,其实这是一个浅陋的误解,两岸关係是两岸彼此交融及命运再造的关係,是一个谁也不吃掉谁的关係。
对我国大陆而言,台湾问题咱们简直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还没有一套十分老练与缜密的计划,也缺少相应的理论与规划,但这几年咱们逐渐有了底子思路,这就是“相等洽谈、一起开展、共议一致、一起缔造”,最近又有人提出两岸才是一个真实的“生命一起体”,两岸应建立“一起商场”等,这些都是弥足珍贵,都是可喜的前进。两岸我国人都应走出前史的悲情,都应抛弃陈腐的统独观,从头从我国的未来动身来刻画一个两岸的一起的中心价值,刻画新一代我国人(当然包含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庞大的视界,咱们不只要讲究国家认同,也要讲究价值认同,咱们要英勇走出自我认同的误区,去承受对方赏识对方,抚平前史伤口走出悲情,建立起新的认同观。两岸没有也不该有底子的抵触,两岸关係的中心不是统独问题而是整体我国人的命运与出路问题,“台湾主体认识论”不该该成爲两岸的一个妨碍,咱们不该该再被陈水扁之流戏弄,更不该“随扁起舞”。
要建立新的认同观和价值观,就要遵从胡锦涛的“四点定见”,即:既要坚持一个我国准则决不不坚定,又要有开展两岸关係的新思维;既要争夺平和一致的尽力决不抛弃,又要有两手準备,使全部插手我国的割裂实力不敢冒险;既要遵从寄期望于台湾公民的政策决不改动,又要尽最大尽力去做全部有利于两岸关係的事;既要有敌对“台独”割裂活动决不退让,又要去刻画两岸新的价值观和认同观。让广阔台湾同胞从两岸沟通及“三通”中,在协作与开展中,逐渐建立以做我国人爲荣,以中华民族巨大复兴爲傲,从中得到新的安居乐业的归宿。将“台湾主体认识”容纳到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开展的绚丽进程中去,让他们感受到祖国大陆是真实代表他们底子利益的,与祖国大陆一起开展是台湾的真实出路,发明一个昌盛文明富足的新我国是两岸同胞的一起任务,让他们理解以“台湾主体认识”敌对祖国大陆是可悲的是没有出路的。台湾的全部不幸遭受,祖国大陆的全部不幸,都是旧准则旧政府形成的,咱们这一代人不能再彼此指责与敌对,持续成爲旧准则和旧政府的殉葬者,咱们都要走出曩昔,走出悲情,一起去发明咱们新的未来,掌握前史给予咱们可贵的时机——去完结民族复兴大业,去完成中华民族的平和兴起。
从这思路动身,咱们是不是会有一些新的考虑和新的行动,在此我只是抛砖引玉!
(写于2006年3月9日,发表于香港《我国谈论》2006年第6期。)